问题,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点已经从就业结果(收入差异、行业结构等)逐步扩展到了就业机会(机会平等)。然而,从性别差异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见,值得反思的是,这大概与中国高达70%以上的女性就业参与率有关,因为较高的女性就业参与率恰恰了女性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由荆晅
该书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时代新需求,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技术需求、化解结构性矛盾的社会需求、应对人口新形势的要素需求和激发“双创”能力的动力需求。作者认为,面对这些时代新需求,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定位应当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意味着高校就业工作应当尽快实现从过去重视就业数量向更加重视就业质量转变。这不仅要求较高的初次就业率和较高的“供需匹配”度,还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当契合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这些观点将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为了便于从角度具体考察大学生初次就业在就业搜寻和就业结果两方面的性别差异现象,作者构建了一个分析中国情境下大学生初次就业性别差异的“机会-质量”二维框架,这在方上是一个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分析南京多所不同层次高校近2000份问卷数据,从搜寻时间、搜寻结果、就业结果等多个角度,呈现了一个由学历层次、专业类别、高校类型、工作部门、职业性质、就业起薪等多个变量共同建构的就业性别差异复杂图景。作者细致入微的分析打开了大学生初次就业过程的“黑箱”,使我们对性别差异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复杂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无疑会为新时期制定更具公平性的就业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还从系统角度辩证分析了大学生初次就业性别公平的障碍。作者以广阔的视野审视影响大学生初次就业性别公平的多元因素,既有社会认知层面的影响,也有就业保障系统的制度性障碍以及高等学校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和比较分析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构建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生初次就业保障体系的设想。该体系涵盖了、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家庭以及大学生等六大主体,并对其不同的保障功能做了深入阐释。从保障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政策引导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机会平等机制、监测评估机制等四大机制的。
(作者:www.bbwtcw.com)